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农机动态
还荆城一片蓝天--我市着力破解秸秆难题
发布时间:2018-06-11 11:06:22
    时间一晃就到了6月,水稻秧苗已经栽到田里,人们才发现:今年“两夏”期间并未出现“烟锁荆城”的场景。
    回想几年前,只要一到收割的季节,每天凌晨荆门城区就开始被浓烟笼罩,逼着市民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。
    可今年为什么不一样呢?要知道,我市“两夏”农作物种植面积300余万亩,每年可产秸秆100多万吨。这100多万吨秸秆是如何消化的呢?
    “2015年开始,村干部就说不准烧秸秆。”荆门高新区·掇刀区团林铺镇洪桥村7组村民陈昌玉说。
    虽然村干部三令五申不能烧秸秆,可是村里不少人还是半夜里偷偷在田里烧。“赶着种水稻,烧最方便,所以都躲着干部烧。”陈昌玉说。
    2015年,省人大通过地方立法,在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,规划到2020年,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%,建成较为完备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和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。
    一时间,“禁烧”的标语刷遍了乡居民舍。如何“禁”?我市构建市、县、镇、村、组五级责任网络,县、乡两级成立巡查执法专班,分区分级督查巡查,24小时应急响应。
    连续两年,每到收获季节,荆门干部压力就很大。2016年5月6日,沙洋县毛李镇出现当年全市“第一把火”。
    毛李镇因秸秆禁烧不力被问责,镇党委书记被停职检查,镇长被诫勉谈话;一名干部由县纪委立案调查,镇纪委对4名直接责任人立案调查。
    一个露天秸秆着火点,7名干部被问责。严管“第一把火”,震慑了一方,教育了一片。
    今年3月底,我市召开全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动员大会,提出“火点、黑斑同比下降,无一起被国家、省通报”的工作目标。把秸秆禁烧工作从阶段性重点工作转化为一项常规性工作。继续实行秸秆禁烧督查巡查分级分区负责制,重点督查地方政府工作落实情况,把禁烧责任层层压实在基层。并在全市推广京山市、东宝区依托4G网络和千里眼平台打造“蓝天卫士”的做法,对辖区秸秆露天焚烧实行360度无死角监控。
    严防死守只是火点下降的一个原因,让秸秆有去处,农民焚烧秸秆的意愿才会下降。    5月24日,沙洋县农机局在马良镇召开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。搂草机、打捆机等各种农机在沙洋金锣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基地里作业。
    “还没有开始收割,村里就拉条幅、发资料,宣传秸秆利用的好处。搞了几年,现在农民都知道秸秆的好处。”该合作社理事长刘俊说,合作社按每吨200至300元的价格收购小麦秸秆,周边不少农民在收割后都把秸秆卖到合作社。
    “小麦秸秆主要用于喂牛。我们还收购水稻等农作物秸秆用于种菇,织草绳等,这秸秆的作用大着呢!”刘俊笑着说。
    除了秸秆专业合作社,近年我市还在构建产业链上下功夫。东宝区引进万华板业、凯利板业等企业建成秸秆板材循环产业园;京山市引进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天菇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;沙洋县引进福建客商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……
    市场向产地倒推,收储体系营运而生。
    以东宝区为例,仅万华板业、凯利板业这两家企业投产后,年利用秸秆可达56 万吨。去年,东宝区出台了秸秆收储利用补贴方案,鼓励种植大户、合作社、社会资本建立收储点,给两家企业“送”秸秆。预计到今年年底,该区将建设4—6 个乡镇区域性收储中心,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建设23个收储点。
    目前,我市已经形成了“农户或合作社+收储点+加工企业,合作社(收储点)+加工企业,农户+收储点”等收储模式。每个县(市、区)计划建设5万吨以上秸秆利用示范企业不少于2个,每个乡镇建设5000吨以上秸秆收储中心不少于1个。现阶段,全市78个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镇村建立收购点397个,基本实现了收储全覆盖。
  秸秆被源源不断的送进工厂,工厂甩开膀子使劲干。很快,新银田等企业生产的秸秆燃料,鹏博等企业生产的草帘、草绳、草垫,寿恒、地利奥等企业生产的秸秆肥料……远销国内外,一条由秸秆唱主角的产业链正在形成。(彭文洁)